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旅游梅州 > 旅游动态
参观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金库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4-06-04 11:22:24  浏览:-
字号:

位于平远老县城仁居镇东门河畔的抗战时期广东金库旧址。


抗战时期四大银行的系列旧钞和一批古币、古钱、银圆、毫子、铜板等图片。


  在平远老县城仁居镇的东门河畔,明代“青云”古桥旁,有一幢中西合璧式的三层楼房。它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的金库旧址。为什么当时会有多家银行搬迁到这里?这里又藏着什么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专程前往仁居镇参观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金库。

  在仁居古镇的历史变迁中,一个重要的特殊时期是1945年5月至8月间,国民政府广东省战时省会从龙川迁至平远,当时的广东省高等法院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及韶关分行均设在仁居。据时任平远县县长的秦庆钧撰写的《回忆录》及朱浩怀的《平远县志续编资料》记载,国民政府省级机关远迁平远后,党、政、军主要机关驻原大柘乡(现平远县城大柘镇)、东石乡(现东石镇)、坝头乡,司法和经济财贸单位驻原县城(现仁居镇)。其中,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及实业公司等经济机构均驻在仁居,其职员家属则散居在仁居附近的农村各地。平远成为临时省会前后达5个月之久,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城也因此变得繁华起来。

  金库位于仁居镇仁居村,原名芹楼,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为乡人黎子芹所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改建为广东四大银行金库。金库是一座民国时期极为罕见的框架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大楼。一、二层为大厅;西北面一层一进为金库保卫室,二进为下半部为金库木炭层、上半部是金库;二层一进为办公室,二进为沙间;三层设房间。金库墙体分内外三层,内层为钢筋混凝土建造,中间夹沙,外层用实心砖土打造。第三层正面置露天阳台、北面设阳台。大楼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却未显得破败,仍默默地屹立于悠悠东门河畔,用其坚固而精致的身躯在向后人述说着当年曾经的繁华荣耀。大楼的整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房间空间尺度保持着当年的格局,大楼内的部分楼梯、地板、扶手还保持了原样,而且仍可正常使用。一二层均没有阳台,只有第三层才有带屋檐的阳台平伸出来,供卫兵在高处瞭望警戒。同时楼层间还隐藏着多个室外极难发现的枪眼,只需数名守卫人员从里面往外射击就可以轻易封锁住金库唯一的进口。

  走进金库,金库旧址东南面临仁居河,里面光线昏暗,钢筋混凝土的墙体厚度近1米。整幢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可供出入,库中没有任何一个窗户,为通风散热,楼体上开凿了30多个圆形通风孔。通风孔库内一端以手臂粗细的精钢柱条隔挡,库外则以铁丝网封盖。金库一楼主要为当时金融、保卫人员的办公场所,而当年保存黄金、现金及银圆的金库则在第二层的库房及地下室之中。二楼库房由一扇厚达20多厘米的沉重铁门把守,而铁门上安装了两枚形状奇特、带有实心护盖的异型锁。其中一枚为罕见的“人”字形状锁道。据介绍,当年四大银行将广州辗转运来的金条、银圆、美钞、港币等全部储藏于这两个金库,重兵把守。荷枪实弹的卫兵、背水而立的位置、固若金汤的库房,金库戒备之严密真可谓滴水不漏。

  如今,库房昔日金银满库的景象已无法看见,但目前里面仍然陈列着大量当年金库使用过的钱箱、钱柜、算盘、电话和照明马灯;当时四大银行的系列旧钞和一批古币、古钱、银圆、毫子、铜板等供人们观赏。(文/图 朱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