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
梅州市市长
梅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9日在梅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来源:本网  时间:2008-01-21 11:31:16  浏览:-
字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市政府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按照市委“经济发展提质增速、民生问题标本兼治”的要求,在推动科学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速
  速度和效益指标同步增长。一是经济增速加快。全年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初步统计数,下同),增长10.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9656元,增长9.6%。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0.2%,占全市的79%。二是财税大幅增收。来源于我市的财政总收入75.56亿元,增长24.2%,占生产总值的18.9%。其中,国税收入49.54亿元、地税收入21.65亿元,分别比增16.2%和35.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7亿元,增长25.9%,增幅居全省第11位,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80.2%。平远、五华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实现了所有县(市、区)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梅县财政综合增长率居全省67个县(市)第5位;预计市本级(含梅江区 )和7个县(市)均可获得省财政新增转移支付补助。三是能耗下降、效益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05%,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2.6∶43.9∶33.5,工业增加值增长14.8%,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一是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6个重点产业规划和《关于加快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等6个配套政策。出台了《矿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矿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省地勘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了五华白石嶂钼矿全市首宗采矿权公开拍卖;创建了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升级工程梅州基地,推动了我市企业与广汽集团、美国奥林必亚等企业的合作;同时,建立了机电、铜加工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电力、电子信息、烟草、建材、机电、矿业等六大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二是旅游业发展加快并带旺第三产业。出台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功举办广东省第一个自驾旅游日暨梅州自驾旅游周、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系列活动;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雁南飞、雁鸣湖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梅县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行列。全市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5亿元,分别增长19%和13%。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3%和18%。三是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增加值221.25亿元,税收27.28亿元,比重分别达55.3%和38.3%。“金利来”衬衫成为我市首个中国名牌产品,新增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8个省级著名商标。新增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6.8%,科技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积极应对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新形势,新开拓16个出口市场,出口总额4.23亿美元,增长11%。出台了《专业镇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增省市级专业镇7个、总数达35个。
  招商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共建产业转移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已有2个产业转移园的基础上,7个县(区)和蕉华工业园已与珠三角地区确定共建意向,大部分签订了协议书。全年引进5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同比增加1100万元。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51家,创1993年来新高。实际利用外资1.11亿美元,增长35%。招商引资企业实现产值120亿元、税收5亿元,分别增长22%和30%。
  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等规划和政策。农业总产值139.82亿元,增长4.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建成了农业特色基地280个,面积70万亩;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34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总数达100个;启动了台湾农民创业园9个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成功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梅州市现代农业招商暨农产品展销(订货)会”,实现签约48.7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4.9%。五华合江电站等6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续建项目中,荷树园电厂二期、云山汽车迁址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11.7亿元和1.05亿元,500千伏嘉应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韩江东山水利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合水水库加固扩容已完成建安工程的82%,广东新南方药业基地已竣工投产。11个预备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有更大改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解决民生重点问题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七大类32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一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和城镇人均低保补助分别由27元、49元提高到41元、80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由485元提高到595元。社保基金收入9.1亿元,增长33%;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31万人,占应参保的80%。出台了《梅州市政策性农村房屋统一保险方案》,对全市农房实行统一保险。新增就业岗位2.8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5%。对梅城153户低保家庭实行租赁住房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共有5.8万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有2898人得到资助入读技校和职校。保障生猪等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开展价格惠民行动,为企业和群众减负、增收1.8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5元,增长10%。二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十项民心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3.76亿元,建成33个项目,有力解决了一批民生实际问题。新建垃圾池2439个、沼气池1.02万个,新增20个市级洁净家园先进村和92个合格村;新建镇、村信息服务站(点)53个和582个;解决了农村8852户、5.1万人的通电问题;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蕉岭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省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4592元,增长5.1%。三是成功抗击“6.9”洪灾,3563户全倒户于元旦前搬进了新居,水毁工程得到全面修复;启动了韩江、梅江沿岸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出台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防范山体滑坡工作得到加强。四是集中4个月时间,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十件实事”全面实施。一是新建行政村卫生站12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6.7%,贫困家庭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第一期148人全部得到免费治疗;二是完成8700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城镇解困房工程已经动工;三是建成了115宗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8.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四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9万人次;五是改造行政村公路700公里,新建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250公里,全市基本实现行政村村址通水泥路;六是21宗“两小四无”水利工程改造任务已完成13宗,其余8宗正在实施;七是全面免收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C、D级危房改造任务;八是完成梅城嘉应大桥拓宽、东山片人行桥和八一路改造一期工程建设;九是江南截流输污工程已动工建设,新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完成环评、立项工作;十是梅城管道天然气管网建设已完成招投标并开始实施。
  文教事业实现大跨越。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博物馆、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等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建成开放,成功举办了叶剑英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东山教育基地的东山中学剑英校区、市职校和市艺校新址、院士广场、亲水公园全面建成,客家艺术中心和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剑英图书馆等新址基本建成。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加快,新增在校生8000多人,毛入学率提高到59.9%,优质学位达76.6%。全市职校招生突破2万人,增长21.8%;市技校创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顺利通过省验收,兴宁市技校被列为省重点技工学校。嘉应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荣获我省同类院校最高等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被命名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山歌剧《山魂》、汉剧《尘埃落定》、歌曲《梅开盛世》等荣获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客家与梅州书系》荣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建立了市县公共突发事件工作机制,应急预防和处置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接访制度、开通“梅州民声”和“民生820”、办好“行风热线”、设立112名乡镇民生联络员等措施,开辟了反映和解决民生问题新渠道。信访工作得到加强,50人以上集体上访批数和人次分别下降4.2%和1.7%。法律援助和大调解工作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各项指标达到省控制目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了114个镇级综治工作中心,打防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市公安局荣获“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文明窗口”称号。
  其他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在全市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潮。我市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蕉岭县城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县城”称号。“五五”普法教育扎实开展。人口与计生工作进入省先进行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8‰。蕉岭县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公共卫生监督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群众体育工作保持省先进位置。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发展。广梅对口帮扶、闽粤赣三边合作取得新成效。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前期工作。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建设继续推进,梅江区 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进步;打私、统计、气象、档案、史志、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三、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落实“崇商重企”理念,要素环境逐步改善。一是开展了“崇商重企年”活动,落实党政干部挂钩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加大了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训和奖励力度,成立了市企业家协会及汽车零部件、机电等行业协会,全社会“崇商重企”氛围日趋浓厚。二是县级供电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彻底解决了电价瓶颈问题,全市减少电费支出2.82亿元,其中工业1.75亿元、居民1.07亿元。三是启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出台了《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实施意见》,加强了园区用地管理,强化了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成立了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与广东证监局、深交所及国信、安信证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嘉应制药成功上市;威华、超华、塔牌等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确定了34个上市培育对象。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各项贷款余额217亿元,比年初增长6%。五是出台了《关于解决市直企业用工难问题的若干意见》,共有26所中职学校与79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为本地企业提供劳动力8.5万个。同时,采取“网上付税”、“联网报关”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
  全力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区位环境进一步提升。兴宁至畲江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梅州至大埔高速首期程江至三角段即将动工,大埔至潮州高速已完成线路走向的规划评审。G206线梅县机场至兴宁松陂段改造工程、罗乐大桥等工程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我市首条一级公路S223线梅县丙村至梅城段建成通车,S221线大埔茶阳至湖寮段、G205线蕉城至油坑段、国防公路兴宁至丰顺建桥段等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梅县至香港航班恢复通航。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已经启动。梅州至瑞金铁路已完成线路初步规划研究并列入国家铁路网建设中长期规划。我市被交通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一是对高能耗企业执行淘汰类和限制类电价政策,在全省率先完成对60家落后钢铁产能企业关停和淘汰任务;塔牌集团、蕉岭龙腾和兴宁金雁电工等企业被省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指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环境质量保持总体良好。二是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市级《现代林业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森林围城、绿色通道、林分改造等绿色工程建设,创建了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5%(新口径)。加强了清凉山水源保护和库区森林管护工作。梅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平远通过“省林业生态县”验收。三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市进入“广东省园林城市”行列;启动了梅城排涝、东山大道路面改造、重建老东山桥等市政工程,城市建设呈现新的面貌,全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加大改革力度,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出台了《梅州市政府投资市属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管理办法》,“代建制”得到大力推行;以项目核准制、登记备案制为主要内容的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公开交易行为进一步规范,成功实施一批土地、采矿权等公开拍卖。建立了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5项,取消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26项,实现了市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全程监控。农村公路管护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烟草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平远、大埔、蕉岭农信社改革步伐加快,3家城信社退市工作进入最后阶段,邮政储蓄银行顺利挂牌成立。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建设系统管理机构和职能得到理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补贴实现规范统一发放;市本级和梅江区 利益共同体财政体制改革得到实施。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高度重视做好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全年办理建议95件、提案175件,办复率达100%。行政执法主体、职能和行为不断规范,共受理行政执法投诉和治理公路“三乱”案件20多宗、行政复议案件79宗。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230件。信息公开、重大决策听证、工程招投标制度得到实施。廉政建设得到加强,查办纠风案(事)件18宗,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65宗。机关作风评议、排头兵实践活动继续开展,政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和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真切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科学发展进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速度偏慢,产业竞争力不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加重,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较大;外贸出口面临新的挑战;现代农业发展仍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农民增收难度大;食品等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有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依法行政力度仍需加大,等等。此外,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梅州地改市20周年。党的十七大指明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进方向;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了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号角;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努力争当全省民生纾困与和谐社会建设排头兵的新要求,描绘了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蓝图。我们要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科学发展机遇;以改革创新的锐气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力推进科学发展;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举措,着力打好科学发展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发展好中求快、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着力推进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000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4.5%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力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重点打造新型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一)着力打造新型制造业基地。
  强势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重点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和配套政策的推动作用,以“工业20强”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以打造电力、矿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四个百亿元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电力方面,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电力生产基地目标,确保大埔茶阳、五华合江、梅县龙上等水电项目如期竣工,加快荷树园电厂和兴达电厂扩容、新建大埔电厂等项目建设,争取今年新增装机67万千瓦、产值13亿元。加快梅州至河源500千伏输电线路及大埔、平远、梅江西、兴宁城区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电能外送能力。矿业方面,围绕建设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充分利用与省地勘局的合作平台,在重点矿产资源勘查上取得更大突破,积极争取省的支持以取得更多的采矿权项目,加快资源整合,推进矿产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特别是要全面拓展与广晟集团在矿业开发方面的战略合作,加快平远稀土、五华钼矿、兴宁钒钛磁铁矿等13个重点矿业项目开发,力争有8个项目启动建设。同时,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电子信息方面,争取创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电声产业基地”,重点扶持线艺、超华、国威、恩华、培英、博敏、五洲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实现电子信息产值突破30亿元。汽车零部件方面,充分发挥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升级工程梅州基地的作用,尽快与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共建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与广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大力支持梅州齿轮厂、卡莱、BPW、强华、井得等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力争在汽车零部件模块化配套发展战略和路径上有更大推进,促进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进一步整合提升,力争全年产值突破20亿元。与此同时,巩固烟草产业基地,力争“五叶神”产量增加2万箱,增加产值4亿元、税收3亿元;以嘉应制药为龙头,以丰顺新南方、五华康奇力等为依托,进一步做大以南药种植加工为重点的医药产业基地;加大资源整合,改造提升建材和陶瓷产业基地。另外,优化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专业镇建设,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协调快速发展。
  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规划,加大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专题招商力度,特别是要通过积极筹办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陶瓷等专题招商会和在香港等地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力争引进20个以上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5个以上超亿元项目。8个产业转移园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各具特色的园区制造业基地空间布局。市辖三大园区要尽快完成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畲江园区要加快二期开发和工业新城规划,蕉华园区要抓住与中山市共建合作的契机,高起点规划好生态工业新城。要综合考虑土地节约利用、投资密度、环境保护、税收效益和吸纳本地劳动力等因素,建立起招商引资评价准入机制及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招商质量。特别是要重视盘活闲置土地,提高现有用地使用效率,推广建设多层式厂房,加大土地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
  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与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梅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重点抓好电子信息、电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加快梅雁TFT导光板技术攻关,推进与省“数字家庭计划”对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今年再创1个国家免检产品和2个省名牌产品。突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巩固提升陶瓷、工艺、家具等传统产品出口,着力提高电子元器件、电声器材、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今年力争达到50%以上。重点支持卡莱、线艺、兴宁兴盛、五华宝泉等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产能、扩大出口,争取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30%以上。支持企业参与境外煤炭、矿产、橡胶等资源的合作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加快启用新的进出境货运车检场,争取建成2个公用型保税仓。
  (二)着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推进8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巩固提升金柚、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脐橙、油茶、南药和畜牧业,新发展澳兰柚、红肉蜜柚等优质柚类、脐橙、油茶、南药各2万亩,万头以上瘦肉型猪场3个,实现生猪饲养量400万头以上;推广肉兔养殖,新建1个3万只新西兰兔养殖基地。同时,在梅城和县级城区近郊规划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
  做大农业龙头企业。用好1亿元额度农业贷款贴息资金,重点扶持发展新大地、兴宁富农、大埔西岩、梅县嘉丰等“农业20强”,着力培育加工型、出口型龙头企业,争取在油茶、金柚、脐橙、南药、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25%以上;新发展3—5家产值超亿元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新大地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引导企业走联合壮大路子,培育上市后备军。加快建设茶叶协会等专业协会,新组建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珠三角及台湾等地的农业合作,上半年力争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9个示范园区。
  加快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争取新建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8个县级农产品检测站;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面积1.5万亩,绿色食品3个、面积2000亩,有机食品2个、面积2000亩。整合和提升现有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创立1个国家级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
  努力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兴农,加快建立起推广运用良种培育、种养、加工及生物工程等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扎实推进“新网桥工程”、“宽带通村”、“信息田园”等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新建1200个村级信息服务网点,力争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宽带。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特别是要办好下半年在香港举办的“梅州现代农业招商暨农产品展销订货会”。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抓好粮食生产和储备工作,确保粮食安全。
  (三)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加快旅游业作为先锋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来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一是突出客都文化旅游。围绕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整合区域客家民俗资源,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热度。大力打造梅县南口侨乡村“中国最典型客家民居古村落”,加快开发梅县松口古镇,力争推出更多具有客家人文特色的乡村游示范点。二是突出客都红色旅游。以叶剑英纪念园和三河坝革命烈士纪念园为主要载体,紧密结合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打响我市红色旅游品牌。三是突出客都休闲旅游。围绕建设全省自驾旅游基地和梅州“百里休闲长廊”,加快建立市县自驾游服务体系,组织好一年一度的自驾游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加快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和千佛塔、五指石等景区建设,推进以雁南飞创5A为重点的A级景区创建工作,提升雁鸣湖、阴那山、丰顺千江温泉、五华热矿泥、蕉岭长潭等景区档次。同时,加快以五星级酒店为重点的市县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十大景点评选活动,筹办好在香港等地举办的旅游招商推介会;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和市场监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建筑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壮大一批大型连锁企业、建筑企业和房地产骨干企业,力争引进1—2家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抓好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消费市场开拓,培育教育、保健、休闲等消费市场,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四)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着重抓好今年规划年度投资65亿元的42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一是确保荷树园电厂二期、云山汽车迁址、合水水库加固扩容建安工程等5项总投资39亿元的重点项目年内竣工或投产;二是加快兴畲高速、G206线重点路段、韩江东山水利工程等20项总投资50亿元的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力争荷树园电厂三期、兴达电厂二期、梅大高速、S228线水寨至华城段、罗乐大桥等16项总投资174亿元的新开工项目动工建设;四是力争大埔电厂、丰顺再生资源产业园早日立项建设,积极推进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预可研和可研工作,认真做好梅赣、揭茂高速梅州段、大潮高速和梅瑞铁路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继续推进以韩江为重点的航道整治工作。
  (五)更加重视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强化公共财政理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三农”、社保、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倾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和完善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激励措施,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挖掘增收潜力,做到应征尽收。规范非税收入征缴,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
  强力推进企业上市和金融生态建设。抓住国家即将推出“创业板”的机遇,整合我市上市资源,聘请发展资本市场战略顾问,用好专项贴息资金,切实扶持重点企业发展。着力推进威华、超华、塔牌等企业上市工作,力争今年有2—3家企业上市。鼓励更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现代农业、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在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发挥农发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及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在支持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推进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六)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
  积极营造“崇商重企”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台更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地、用工、融资、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并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广交会”等经贸活动。充分发挥市企业家协会和各种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办好嘉应学院“梅州市经济管理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等人才基地,争取引进一批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
  二、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贯彻落实《关于解决民生重点问题的若干意见》,推动公共财政、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和广大农村倾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突出抓好十大民生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抓好总投资10亿元、建设工期三年的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3月底前要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上半年要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年底前要完成梅州大堤东堤芹黄段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力争2009年竣工。二是抓好总投资10.7亿元的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重点抓好安置小区、截流输污、带状公园、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5月底前要完成江南截流输污工程建设。三是抓好总投资1.5亿元的梅城排涝工程,确保今年汛期前基本完成首期改造项目。四是抓好总投资2300万元的梅州大堤南堤中心坝段加固工程,在今年汛期前完成建设任务。五是抓好以梅江桥为重点的全市12座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六是抓好总投资5亿元的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工程,改造农村公路1100公里,新建5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250公里。七是抓好新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确保年底前投入使用。八是抓好总投资2.4亿元的梅城管道天然气建设,争取年底前首期实现供气;九是加快梅州迎宾大道建设进度;抓紧完善江南进城大道规划设计,争取早日开工。十是确保3月底前完成8宗“两小四无”水利隐患工程改造任务。此外,继续抓好农村危破泥砖房改造;基本解决全市无电村通电问题;加快梅州城区八一路二期、梅州大道、梅江大道改造及站前东路等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完善市区主要路段交通安全设施,确保城市交通顺畅、安全。
  (二)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行县、镇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即时补偿制度,费用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继续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居民“全覆盖”,并积极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按照《梅州市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妥善解决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强化社保费扩面征缴,加大追收企业欠费力度,确保基金当期收支平衡。完成500名贫困家庭重症精神病人的免费治疗任务,把2207名孤残儿童纳入五保供养,落实1.8万名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尽快完善和建立村“两委”成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部分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失业救济金、蕉岭华侨农场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实现低保分类救助,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问题。制定出台《梅州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采取廉租房补贴租赁、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解决梅城近4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全面推进农房统保工作,从今年起每年由市、县两级政财安排660万元资金为全市87.5万户农户购买总保险金额达26亿元的房屋保险。二是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务信息网,建设公共高技能实训基地,重点抓好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免费培训,力争组织6.5万人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以上,切实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引导有条件的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鼓励本地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就业。规范企业用工手续,及时化解劳资纠纷,依法查处欠薪行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三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立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资助制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逐步解决偏远山区低龄学生上学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等问题。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以贯彻《城乡规划法》为契机,合理分配城乡公共资源,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从更高层面组织好《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三次修编工作,完善控制性详规,尽快制订城乡规划和市区规划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加强对镇村规划的指导和协调,年底前力争完成全市500个左右的村庄整治规划,基本完成城乡结合部、风景名胜区周边、主要交通道路、河岸两边的村庄整治规划。尽快出台客家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并抓紧推进试点工作。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实施《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意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绿满梅州”四级联创活动;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推进治污保洁及乡村道路、人饮安全、村庄绿化、清洁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建立村容村貌长效整治机制,进一步美化净化农村环境。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提高以点带面水平。
  (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深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和长效机制。构建公共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县级应急办事机构,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扎实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指标达到省控制目标。贯彻执行《信访条例》,建立有效的信访机制,推动关口前移,规范信访秩序;坚持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接访制度,办好“梅州民声”、“民生820”、“行风热线”,拓宽群众诉求渠道,积极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加强“大调解”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抓好“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推进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加快建设梅城和县级城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我市计生服务工作省先进行列地位;充分发挥华侨和在外人才众多的优势,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加强人防、人武建设;以迎奥运为契机,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穗梅对口帮扶和粤闽赣区域合作;加强打私、人事、审计、物价、史志、气象、档案、民族、宗教等工作。
  三、积极推动文化更大发展
  进一步弘扬崇文重教传统,强化崇商重企理念,全面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一)促进教育协调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巩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行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着力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落实《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意见》,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确保今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7%以上。重点建设好10所示范性高中;加快中职学校归口管理和资源整合,支持市职校、市技校、市农校加快打造万人职校,努力建设全省特色职业教育基地。三是推动嘉应学院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嘉应学院在培养人才、智力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素质教育,继续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稳定山区教育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推动客家文化品牌建设。
  进一步提升“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推动客家山歌、民居及广东汉乐等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客家文化有形化和产业化。一是加强对客家乡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抓紧出台《梅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二是着力打造现代山歌剧《桃花雨》、新编客家历史名人剧《黄遵宪》、大型原生态歌舞《天籁·客家》、电视系列专题片《客都春秋》等一批文化精品。三是精心筹划好首届世界客商大会、第三届客家山歌节、第六届市艺术节等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四是开展十大客家民居、十大最美客家乡村等评选活动,办好客家服饰、客家美食等创作大赛。
  (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强化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责任教育。进一步提升实践“梅州人精神”,培育客都文明风尚。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感动客都人物”评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三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实施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农村电影“2131”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突出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两园一基地”的完善配套;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生态屏障建设。
  (一)大力抓好节能减排。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特别是对42家耗能大户要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取得实效。依法依规关闭淘汰落后钢铁和机立窑水泥产能,抓好企业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工作。二是狠抓污染减排和环保责任制落实。做好我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对63家市控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对所有火电厂和污水厂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大力抓好城市经营性娱乐噪声污染整治。对新引项目严把环保审批关,坚决拒绝污染大且难治理项目。三是切实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兴宁、丰顺、梅县、大埔、蕉岭污水处理厂年内建成运行;抓紧开工建设平远、五华污水处理厂;市医疗废物处置站要尽快投入运行;梅城今年要执行新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并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四是加快建设市环境监控中心和市环保产业协会。同时,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积极推进“双创”工作和生态建设。
  坚持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确保按时按质推进各项工作,力争今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梅城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抓好梅河高速公路沿线1.5万亩新造林的抚育管理;上半年完成市通县十条绿色通道建设任务;规划实施林分改造工程,确保五年内完成220万亩的改造任务;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力争五年内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注重做好清凉山水源保护工作,完善库区森林管护机制;认真实施《现代林业建设规划》,坚持科技兴林,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纵火烧山等违法行为。
  五、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致力于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优化政务环境。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营造解放思想的良好风气。
大兴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之风。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在全市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的精神上来,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梅州”的实践之中,做到以学习促思想解放、以学习促实际问题解决、以学习促工作上新水平。
  (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营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市县两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规范执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贯彻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抓紧制定出台实施意见。继续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律师、公证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营造良性高效的体制环境。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施《梅州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办法》,加快推行“代建制”。抓好以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制度改革。推进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改革。加快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农信社改革步伐。完成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积极探索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依法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
  (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营造优质快捷的服务环境。
  充分发挥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各县(市、区)要力争于年底前建成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制定出台《市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五)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深入开展商业贿赂治理,重点整治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尽快制定出台《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监督检查办法》和《监察机关执法和专项督查实施办法》,对重大工程特别是今年“十大民生重点工程”的资金运行和工程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同步预防犯罪。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机关,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适应科学发展和“四个梅州”建设新要求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梅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抢抓科学发展机遇,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奋发有为,更加求真务实,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梅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