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市政府办公室函件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6-19
名  称: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0-06-19
文  号: 梅市府办函〔2020〕109号

梅市府办函〔2020〕109号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梅州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

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6月19日


梅州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施方案


  为加快补齐发展平台短板,增强平台的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升平台能级水平,发挥平台规模经济效应,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和经济增长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平台范围

  本方案所称发展平台是指国家、省、市政府批准设立或认定的划定范围的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带、各类开发区(含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转移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经济合作区等)、特色小镇等空间载体,具体包括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2个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广梅园等10个省级开发区(集聚地),正在申报创建的梅州综合保税区,市政府规划的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15个市级以上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等现有平台,以及新设立的平台,是梅州经济活力集中体现区域,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推进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对探索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强做优核心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历史机遇,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按照推进“六争六补”、建设“5311”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建设“三宜”城市范例的目标要求,依托现有发展平台,围绕打造城市提质扩容和绿色产业承接两大平台功能定位,贯彻园区“个十百千万”发展思路,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加快优化提升,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资源配置高效、高新产业集聚、宜居宜业宜游的平台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平台经济规模和体量。

  力争到2023年,各类平台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

  ——嘉应新区。到2023年,17.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全面建成,核心区功能有效发挥,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5%以上;梅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2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

  ——广梅园及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全力支持广梅园“以升促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到2023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核心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培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50-100亿级产业集群2—3个。

  ——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到2023年,“一心一带三集群”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全域森林城市,新增2—3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大文旅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以上,年游客量达6000万人次以上。

  ——工业园。每个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0%以上、每年增加税收1000万元以上、形成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到2023年,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园区2—3个;每个园区均实现万人以上就业。

  ——综合保税区。力争2020年获批,申报成功后严格对标建设,争取尽快通过验收和封关运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

  ——特色小镇。到2023年,初步建成10个左右市级以上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发展能力、吸纳就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平台协调发展格局

  (一)推动平台与“五星争辉”紧密衔接。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围绕构建“两区两带十园+N”平台空间布局(“两区”指嘉应新区、综合保税区;“两带”指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十园”指10个省级工业园(集聚地);N指特色小镇及新设立的平台),将各类平台的打造对接融入“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中,推动各类平台点状集聚开发、优化升级和高端功能集聚,打造成为各“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星星”相连的桥头堡,辐射带动全市域发展。依托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和嘉应新区及沿线特色小镇等平台,以深度一体化为牵引,推动产业项目、交通电力、水务环保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乡村振兴等要素资源,重点向广梅园及周边园区、高铁高速沿线集聚,打造以广梅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成为“大星”发展的核心支撑。推动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的园区及特色小镇等平台成为县域“四星”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强平台之间联动发展。坚持拓展联动思维聚合力,创新联动方法谋全局,加强城市和产业平台之间以及园区平台之间的分工协作发展,推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实现平台产业集约、集聚、协同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联动发展。依托城市提质扩容平台,优化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城区规划建设,完善城市服务配套,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助推以城聚产;依托绿色产业承接平台,增强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经济发展活力,补齐城区经济发展短板,辐射带动城区服务业发展,促进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更加契合,助推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嘉应新区重点布局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兴产业,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提供高端服务配套。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工业园区重点强化产业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为嘉应新区和城镇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提高城镇人口就业吸纳能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重点将沿岸旅游景区和工业园区串珠成链、做大做强,实现三产融合,推动沿江两岸县镇联动发展。[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三)谋划打造若干新平台。按照交通条件和区域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与时俱进谋划打造若干个新的发展平台。加快位于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的梅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创建工作,打造我市外贸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梅县丙村、雁洋、松口文旅、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及在侨界的影响力,加快规划建设丙雁松华侨文旅经济合作试验区,发展梅州“侨梦苑”,吸引海外乡贤回乡创新创业,打造世界客属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引领区、科教文化交流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旅游康养生态区。依托高铁梅州西站,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对接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打造梅州城市新客厅。以梅州梅县机场迁建为契机,借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经验,提早介入谋划,统筹机场预定选址和广梅产业园、高铁商务区、广铁物流园、综合保税区规划,探索规划建设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借助广州对口帮扶,探索谋划在五华县南部划出一块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区域,规划建设广梅特别合作区。依托大漳高速、梅漳厦高铁规划建设,探索在闽粤交界地区(大埔)与漳州、厦门建立山海经济合作区。(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局、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梅州海关,嘉应新区管委会等,梅县区、梅江区、五华县、大埔县政府)

  四、优化拓展平台发展空间

  (一)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平台规划水平,优化平台规划实施,加强平台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将重大发展平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争取扩大城镇开发边界,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为平台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预留空间,满足平台建设需求。加快实施经省政府批准的《广东梅州嘉应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编)。聘请高水平团队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综合保税区规划,明确功能及产业定位。推进特色小镇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开发建设,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完善总体规划,制定详细规划,抓好规划落地。[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二)推进新区有序扩容。加快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利用航空限高放宽的机遇,提升江南新城建设规划,启动新城二期开发,推进新区南拓,打造江南现代服务业新区。依托东山教育基地和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打造高端居住与文化教育产业片区。拓展梅县新城,推动梅县新城与江南新城融合发展;以梅县电厂搬迁为契机,加快槐岗片区开发建设,发挥高铁、高速出入口区位优势,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城市综合片区。依托高铁梅州西站,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梅州西站片区。以梅州梅县机场迁建为契机,盘活现机场区域地块,谋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推动各县(市、区)特别是南部人口大县加快县城新区建设,有序扩容提质,扩大县城规模。[嘉应新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局等;各县(市、区)政府]

  (三)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将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推动各县(市、区)以县城为依托,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起步区3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集聚区),到2023年,各园区开发建设面积均达到6000亩以上规模。逐步推动园区外制造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新引进制造业项目应落户园区。已开发面积超过批准面积80%的园区可报市政府审批扩园并报省政府备案,扩园地块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环保要求。对已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区域,可申请调整园区范围。借鉴佛山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做法,整合碎片化产业用地,打造连片工业发展区域。

  将水口工业园(南区)纳入广梅园拓展区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广梅园二期开发建设。在兴宁水口和五华河东交界处谋划建设兴华产业新城,推动广梅园与周边畲江、梅南、水车、水口、河东等镇融合发展。推动土地利用空间趋于饱和的梅州经济开发区(东升工业园)、平远工业园等园区扩容,规划建设梅州经济开发区(东升工业园)西阳片区、城北片区。支持五华经济开发区将外围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及河东工业区纳入扩区范围,并依托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带动河东工业区、安流工业园、华城工业园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丰顺埔寨工业园整合周边土地资源,扩展发展空间。推动兴宁工业园向广梅园方向靠拢发展,加快水口工业园建设,形成南北呼应的园区发展格局。推进蕉华工业园和蕉岭产业集聚地统一规划、融合发展,形成以G205国道、G25长深高速主要交通道路为轴线的产业集聚带。支持大埔工业园向县城工业小区扩展。加快梅县产业集聚区白渡片区谋划建设,依托梅州“大外环”,整合周边土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各县(市、区)政府、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局等]

  (四)优化文旅平台布局。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点状开发、互联互通,重点推进梅江城市旅游核心(梅江区、梅县区为主),滨水旅游发展带,健康山水养生区(蕉岭县、平远县为主)、风情温泉度假区(丰顺县为主)、文化慢城旅游区(梅县区、大埔县为主)三大旅游集群为主体的“一心一带三集群”建设。完善《梅县区“侨梦苑”发展总体规划》,将丙雁松华侨文旅经济合作试验区作为“侨梦苑”核心发展区,科学谋划好起步区、核心区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外事局、市侨联等,各县(市、区)政府]

  五、推进平台产业提质增效

  (一)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计划。贯彻“个十百千万”思路,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引导园区围绕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细化产业选择,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提升园区内和园区之间产业的关联性,推动园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延伸产业链条、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广梅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产业;综合保税区着力发展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陶瓷、家具、家用电器、农产品等保税加工、保税服务、保税物流业务,培育壮大加工贸易产业。梅江园重点加快铜箔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企业“上大压小”,培育形成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梅县集聚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环保专用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兴宁园重点发展电机、电气和仪表等通用设备和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业及互联网产业。平远园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和家具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广东家具制造业出口基地。蕉华园(蕉岭集聚地)重点发展大健康绿色食品(饮料)和新型建材产业。大埔园重点发展陶瓷和中医健康养生产业。丰顺园重点发展电声和绿色饲料产业,打造全国电声产业基地和全省最大最集聚的绿色饲料生产基地。五华园重点发展五金机电产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五金机电生产基地。各园区要制订实施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和园区产值培增计划,力争至2023年各园区实现产值翻番,前三类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产值比例达90%以上,早日实现百亿工业产值。[各县(市、区)政府、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等]

  (二)促进城镇和文旅平台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嘉应新区、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丙雁松华侨文旅经济合作试验区、特色小镇等平台,挖掘凸显客家特色,着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大文旅、大健康、互联网、体育、特色现代农业等与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绿色产业,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路径。促进嘉应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突出发展总部经济、互联网、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伟光汇通“梅州古城”、115科技、商会大厦、时光梅州等一批项目和发展载体建设。推动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加快培育发展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客家饮食、精致高效农林业等优选产业,开发系列旅游配套产品,提升层次品质。特色小镇围绕“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效益显而优”要求和产业建设核心任务,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进度,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产业小镇、文旅小镇、康养小镇、足球小镇等。[嘉应新区管委会,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局、市体育局等;各县(市、区)政府]

  (三)加快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紧盯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结合我省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编制实施我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各类平台稳步推进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结合“机器换人”趋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智能视听及互联网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人脸识别、虚拟现实与可穿戴设备等数字经济产业。依托新材料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向超导新材料、军民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高端延伸。加强与国内外医疗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发展高端康养医疗、基因检测、健康管理为主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大力引进行业内有核心竞争力的轻资产成长型优质企业、重点项目、研发机构和创业团队,积极培育大数据、区块链、手作文创等轻资产新业态,为梅州产业升级全面赋能。鼓励发展通用航空、航空物流、航空培训、航空维修等航空指向型产业。[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商务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加快建设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和广东省区域性(梅州)创业孵化基地等一批孵化育成平台,推动仲恺广梅研究院、国家超算广梅分中心和航天育种、华师昆虫研发中心等平台内涵式发展,规划建设嘉应学院“双创”实践基地。推动电子信息、丰顺电声、大埔陶瓷和梅县金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在嘉应新区建设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孵化园、飞翔云计算基地、佳都智慧绿洲等一批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至2023年,每年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80家以上。支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至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50%以上;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设省级及以上工程中心,至2023年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增至120家以上。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逐步提高R&D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至2023年达到1%以上。[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嘉应学院,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落实促进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和招商引资绩效管理办法,创新多元化招商机制,广招商、招大商,实施补链、强链招商,力争引进更多项目在各类平台落户建设。组建市、县驻外专业招商队伍,重点面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特别是深圳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承接大湾区产业外溢需求。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吸引更多梅州籍客商回乡投资。坚持招商引资“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加强意向企业跟踪服务。市、县两级和各工业园区要在中介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的基础上,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每个园区每年引进新入园工业项目10个以上,每年新增落地工业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广梅园5个以上,其他园区2个以上。争取全市每年完成500亿元招商引资任务。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促进平台做大总量、优化存量。至2023年,引导累计超过5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0亿元。[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体育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等;各县(市、区)政府]

  六、提高平台综合承载能力

  筑巢引凤,实现人进来、新产业进来、龙头企业进来、货出去“三进一出”,为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提供扎实基础。

  (一)加快平台以升促建。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各类平台升级,提升发展质量,争取国家和省更大的政策扶持。全力推动梅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创建早日获批成功,率先实现我市国家级开发区零的突破。推动梅州高新区对照国家级高新区认定标准,以“一区多园”模式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争取尽快进入科技部考察审批程序,早日获批。积极推进梅州经济开发区申报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积极推动平远工业园等条件基础较好的园区通过吸引创新要素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申报成为省级高新区。推动丙雁松华侨文旅经济合作试验区上升为省级重大平台,提升能级水平。力争到2023年,全市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有3个县(市、区)的工业园成为省级高新区。[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梅州海关,梅州高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二)畅通平台内外交通物流通道。瞄准国铁、国高网,盯紧湾区网,衔接内路网,加快谋划和推进“两高一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园区、景区、镇区与城区和高铁高速出入口、干线公路的连接道路,进一步畅通平台对外联系快速通道。完善平台周边及内部交通微循环,提升平台内部路网互联互通水平,构建方便快捷的出入通道,实施交通节点改造,优化平台内部生产、生活、服务等各功能组团的组织联系,实现平台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加快梅州至龙川高铁建设,争取瑞梅铁路、龙(岩)梅(州)高铁早日动工,加快梅漳厦高铁、大(埔)潮(州)港铁路、蕉岭货运铁路专线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梅州段、梅大高速梅州东环支线、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兴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梅州段)等4条在建高速公路如期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大丰、梅潮、平武、平蕉大、梅县至永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梅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加快兴畲高速畲江北出入口与广梅园及G355连接线、畲华快速干线(即广梅园经兴宁至五华快速干线)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落实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物流贸易渠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进梅州西物流中心、广铁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建设。[市发展改革局(市铁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事务中心、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三)加快完善平台基础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市政、能源、水务、通信、环保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支撑平台经济发展。加大园区建设投入,推进“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加快补齐园区内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园区或周边区域“6个一”建设(即一所中小学、一个医院、一条公交线路、一个员工公寓或住宅小区、一个商业综合体、一片公共绿地),提高园区配套水平。加快推进罗乐大桥东、西端连接线、广梅产业园第一小学、梅州高新区创新人才公寓等一批整体城镇化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尽快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新建园区(扩区)必须同步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引导电镀等产业链配套企业进入专业工业园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6座污水处理设施和其他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使用。推动园区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和固体废物收集转运中心,加快广梅园冷热电三联供等项目建设。引入浙江万洋等企业,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每个园区尽快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加快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整体融通水平和服务配套能力。加快完善嘉应新区起步区配套功能,尽快完成道路、管廊、绿轴、“两馆”、红色文化公园以及市元城小学、市实验小学、昭华教育城综合体、北大新世纪梅江实验学校、昌盛实验学校、妇女儿童医院、紫合医院等公共配套建设。加快完善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景区景点沿线和内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批输配电工程,满足区域和平台用电需求。优先推进5G在新区、园区、景区的布网和应用,畅通平台信息高速通道。[各县(市、区)政府、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水务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体育局、梅州供电局等]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对接自贸区市场规则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商事制度和投资便利化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改革审批方式,提高企业开办注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用水用电用气等审批效率。在新区、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平台推行区域评估,落实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工程建设项目落地。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和惠企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强投资环境监管,维护企业权益;探索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落实政府与企业“双月”定期沟通机制,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平台,定期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对工业园区吸纳就业效果显著且被省评定为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市发展改革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七、提升平台开放合作水平

  (一)积极承接“双区”产业技术转移。依托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平台,主动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双区”各地市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助推平台产业提升和技术创新。密切跟进“双区”产业发展动向和产业疏解清单,对接湾区大市场,参与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链配套,加强与大湾区互联网产业、深莞电子信息、佛山汽车零部件、广州珠海生物医药、中山智能家居等产业合作,探索借园招商、园区托管、合作共建园区及“飞地经济”等模式,积极吸引“双区”各级政府、园区管委会和大型企业参与我市城市新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平台开发建设,扩大产业共建深度,推动我市生态资源、绿色产品与“双区”的产业、资本、科技、市场品牌紧密对接,招引更多大项目和优质企业落户我市。[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二)深化穗梅产业园区共建。对接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战略,深化穗梅对口帮扶,完善园区合作共建机制,用好省产业共建扶持政策,加快广梅园扩容提质增效。推动广汽零部件产业园、广药大健康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省级广梅共建大数据产业园等5个特色产业共建“园中园”尽快建成发挥效益,促进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打造成为产业共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引领老区苏区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深化区县结对帮扶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梅州综合保税区与南沙保税港区开展合作共建,发挥南沙保税港区牵引带动作用,着力引进专业人才、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把梅州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推动我市工业园区与广州高水平开发区结对帮扶共建。[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等;各县(市、区)政府]

  (三)全面拓展平台合作空间。深化与汕潮揭、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海西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平台生产要素、市场资源在更大区域的流转和配置。借助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协作机制,推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协调联动发展,学习赣州经验推动我市高新区、经开区升级和综合保税区申报创建工作;借鉴厦门龙岩共建山海协作经济区、潮州漳州共建闽粤经济合作区、龙岩赣州共建产业园区做法,推动谋划与漳州、厦门建立山海经济合作区,融入海西区发展。依托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擦亮叶剑英纪念园、“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招牌,加快规划建设中央苏区(广东)历史博物馆、三河坝干部学院等项目,实现与周边老区苏区红色旅游景点对接,共同构建老区苏区红色大旅游体系。规划建设梅汕、梅潮经济走廊,支持丰顺、大埔对接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梅州借道出海、向东发展。发挥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客商社团作用,借助世界客商大会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交流合作,推动“侨梦苑”和华侨文旅经济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推动与对外开放发展互补性强的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城市,探索建立“新加坡·梅州”生态发展试验区。依托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主动承接高质量、有市场的加工贸易转移,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推动优质特色产品等进入全球供应链,打响梅州制造、梅州产品品牌。[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外事局、市台港澳事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体育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等;各县(市、区)政府]

  八、强化平台资源要素支撑

  (一)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向省争取更多用林、用地指标支持,年度建设用地、林地指标优先保障平台用地需求。加大平台土地储备力度,每个工业园区每年新增收储土地100亩以上、新增供应土地100亩以上;鼓励进行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开发,对3000亩以上的连片收储工业用地给予奖励;探索通过政府采购实施储备土地的必要前期开发,但不得从事政府融资、土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二级开发业务。支持工业园区加快高标准厂房建设,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鼓励企业租购并举使用标准厂房;对容积率2.0以上的高标准厂房,向省申请返还用地指标。强化平台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工业园区绩效评价机制,落实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每个园区要实现亩均产值达200万元/亩以上、亩均税收达10万元/亩以上。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制度和用地标准、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推动园区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建立低效产业用地退出机制,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园区内低效企业的清退搬迁步伐;对低效工业用地,经批准出让的人民政府同意后,可按土地剩余年期的土地评估价格收回。严控工业用地转为房地产。制造业项目落户园区要在土地出让合同、项目用地产业承诺书等文件中明确约定投资、产出、节约集约用地等事项。支持在工业园区内科学规划新型产业用地(M0),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2.0,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计容建筑面积不超过总计容面积的30%。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兴办众创空间的,可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5年期满或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规范引导特色小镇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四至范围,划定发展边界,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并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住宅用地占小镇规划建设用地的比例不得超过30%。[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二)强化人才支撑。贯彻省委进一步鼓励引导人才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措施,落实和完善我市人才政策,积极对接省“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工程,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推动各类人才向平台、向企业流动和集聚。聚焦重点发展产业,开展竞争性人才项目扶持,着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培养本土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支持优秀大学毕业生回乡创新创业。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工队伍;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加快建设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广梅共建职业教育园等,填补本科和高职教育空白。健全人才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政策;加大人才公寓规划建设力度,加强使用管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人才实际需求,保障各类人才安心扎根梅州干事创业。大力推行柔性引才用才,充分发挥“人才驿站”作用,通过专业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合作、授课培训等方式,引导人才到各类平台柔性服务;实施周末工程师、农艺师驻点帮扶等模式,为平台内企业提供急需的科技服务,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梅州高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三)多渠道筹措平台建设发展资金。加强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政策走势和投资方向,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积极策划实施平台土地储备项目,工业园区和特色小镇标准厂房、智能制造工厂(车间)、智慧化建设、公共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和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配套设施项目,5G网络及应用、创新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项目,用好老区苏区扶持政策,积极对接争取产业类和创新类发展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老区苏区发展专项奖补资金等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以及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支持平台基础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每个园区每年要投入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用于基础配套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获得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及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缓解平台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难题。[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局,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等;各县(市、区)政府]

  (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和城市新区的体制机制,让“四区”迸发出更大活力和更强劲的生命力。立足新一轮穗梅对口帮扶,进一步优化创新广梅园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园区周边镇村建设,打造以广梅园为联结点的产城融合片区;进一步完善“2号章”设置,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特区”。深化东升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权责利相协调。推进嘉应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嘉应新区实体化、区域化运作。学习借鉴各地综保区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化梅州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研究,建立和逐步理顺梅州综合保税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特色小镇监测评价、规范纠偏和服务支撑机制,推动我市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撑平台经济发展。(梅江区、梅县区政府,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嘉应新区管委会,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市发展改革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梅州海关等)

  九、组织保障

  发挥市嘉应新区规划建设指挥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规划建设指挥部、产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指挥部、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分类谋划推进。嘉应新区管委会、市工信、科技、商务、文化广电旅游、发改等部门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统筹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华侨文旅经济合作试验区,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并会同市统计部门加强重大平台统计监测。市发展改革局负责牵头拟订全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协调推进开发区改革发展。跨县域平台、省级以上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市级园区的规划建设由市级负责实施,各县(市、区)对各自平台的规划建设负主体责任。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要大力支持平台规划建设,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资源要素和政策倾斜,加强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各类平台高质量发展。


  附件:

  ⒈梅州市发展平台产业空间布局图.docx

  ⒉梅州市各类平台发展指引.docx

  ⒊梅州市各类开发区发展指引.docx

  ⒋梅州市特色小镇发展指引.docx


政策解读:《梅州市推进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施方案(2019-2023 年)》政策解读

政策图解:一图读懂|梅州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施方案